炎炎夏日,迎面而来的风是一股股热浪,大地在燃烧,处处是焦灼,路旁满目的苍翠也丝毫无法唤起清凉的感觉。上海的夏天,过了闷热的梅雨季节,就是高温的连续轰炸,让你根本就没有喘息的机会。在陆家嘴工作的金融人也几乎不会在午休的时候出去走动了——天桥上除了跳动的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涨跌幅数据,只剩好奇张望、拿着手机的游客;春秋天白领扎堆散步谈笑风生的陆家嘴绿地,也再也没午间音乐会传来的美妙歌声了。Quant姐也只能躲在办公楼里,盯着屏幕上快速滚动的数字浮想联翩;甚至都不敢往窗外看,生怕强烈的阳光刺伤了双眼。
上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虽然读起来好美丽,但真的令人不好过:冬天湿冷,夏天潮热,春秋天极短。Quant姐在这里经历过无数漫长的冬夜、淅淅沥沥的冷雨和寸步难行的燥热。抱怨无用,焦虑徒劳,如果在这样一个透不过气的日子里无法盼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我们至少还能思考——假如将上海的温度设计成期货合约,你做多,他做空,一定特别好玩。再加上季节更换时乍暖还寒的情况,温度跳空是常有的事,刺激程度应该不亚于上蹿下跳的商品期货吧。
实际上,国外早就有了以天气为标的的期货(温度、降雨、降雪等)。天气的变化对能源、农业、建筑、旅游等行业有不一样程度的影响。许多企业的利润直接与天气挂钩。当某个冬季特别温暖,能源公司的石油和天然气库存就会高于往年;而一个格外凉爽的夏季可能减少人们旅游的热情,改变出行计划,酒店和航空公司的生意就没那么好做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接踵而至直接影响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的单产,甚至阻碍铁矿和焦煤的运输。虽然价格会根据供需发生改变,但这种调整是来不及弥补天气变化带来的损失的。另一方面,“暖冬”和“冷夏”这样的情况属于大概率、低风险事件,是那些专注于小概率、高风险的自然灾害保险无法涉猎的。
和第一份远期合约的诞生类似,人们从规避风险的方面出发,是很需要一种能够对冲“天气风险”的工具的。上世纪90年代,基于天气的衍生品应运而生。起初这些合约都是OTC交易的,1999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终于推出了标准化的天气期货和天气期权,规避了场外交易的违约风险。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天气期货的定价基于两个温度指数:夏天的时候看采暖度指数(Heating Degree Day,HDD),冬天的时候看制冷度指数(cooling degree day,CDD)。两个指数衡量的都是日均温度与华氏65度(约为18.3摄氏度)的差值。其中,日均温度是指两个午夜间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均值。之所以取华氏65度为基准,是因为在工业上这个温度是熔炉启动的临界温度;后来逐步演变为人们在用暖气取暖和开空调降温之间做出选择的理论阈值。
HDD=Max(0,华氏65度-日均温度),CDD=Max(0,日均温度-华氏65度)。以CDD为例,如果日均温度是华氏75度,那么日CDD就是10;如果日均温度是华氏50度,那么日CDD就等于0。CDD指数是一个月的日CDD均值乘以天数。假设纽约7月份日CDD均值为20.5,CDD指数为20.5×31天=635.5。由于指数每一点位对应的是20美元,所以CME一份天气期货合约的价值是635.5×20=12710美元。投资者就是根据HDD指数、CDD指数和天气预报来进行做多或做空的交易的,本质上关注的是温度与基准的差值在一个月的均值会变大还是变小,而非今天的温度比昨天高多少,因此在操作上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当然,由于天气期货并不像原油、大豆那样主流,流动性的缺乏导致交易的Bid-Ask Spread是很大的,建仓后就是浮亏的,要有足够的耐心才可能看到盈利。
如果国内也有天气期货,以大家对商品投机的热情度,根本不会让它变成冷门品种。基于各个地区温度的天气期货一上市,就会受到资金的热捧,成交量排名瞬间跃升到前三,丝毫不逊色于铁矿、菜粕、白银。向来引领国际投资方向的中国大妈们都会参与进来!原本喜欢在朋友圈分享天气预报截图的,立即改成炫耀自己的持仓:“昨天我又做多了上海的温度,分分钟大赚。”整天晒娃的家长见此情景自感没面子,马上给娃摆拍了一张手点鼠标正在下单的照片,配上一段文字:“才7岁就知道炒期货,新疆气温日内短空,未来的投资大师啊。”
假如我们也构建类似HDD和CDD的指数作为天气期货的“现货指数”,那么基于现货指数的温度期货一定会被玩坏。可能人们一致认为四个季节的温度规律太明显了,只要看看天气预报就能挣钱,更何况,天气预报比分析师预测股价的准确度高多了,这样的期货不是送钱吗!但这种超乎寻常的一致预期越强烈,越会加大操作难度。在春季过渡到夏季的最近一段时间里,大家都觉得温度会上升,导致天气期货的“温度价格”远大于“现货指数”,远期升水(基差为负)严重到你不忍直视;在秋季,合约的价格又会被打压得远低于“现货指数”(基差为正),贴水的程度可能是普通商品期货无可比拟的。
HDD、CDD神马的都太麻烦,“温度与基准的差值的均值”理解起来实在是太消耗小脑仁的CPU了,国内的土豪喜欢简单粗暴的,根本不需要差值和均值。每日的实际温度本身就是现货指数,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直接衍生出期货合约。
图中的黑线是Quant姐从气象局下载到的过去两年的上海每日平均温度数据。红线是Quant姐结合国内交易量和持仓量排在前列的商品期货的特征,拟合出的温度期货合约的价格趋势。按照国内投资者的秉性,这样的波动已经是保守估计了。温度期货的价格一定会提前反映投资的人对天气的预期;反映一次还不过瘾,必须反复反映、过度反映,反映得你来不及反应,这直接引发在夏天或冬天到来之前就出现好几波大涨大跌。今天涨停明天跳空低开再跌停都是常态。每日天气预报变得比央妈还重要,一个温度的超预期就会造成市场的大动荡;当国际上有重大事件发生,我们的温度期货还会成为人类的避险工具。大家齐心协力,硬是把一个季节性趋势如此明显的期货品种炒得没有人敢做长线。你会发现一天当中不是错过,就是做错;真想蔑视规则,一头扎进野生动物园的老虎怀抱里。一些真正需要用天气期货来控制风险的企业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虽然期货的诞生都源于人们对冲风险的愿望,但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还是不要讲什么“勿忘初心”了吧。指望我们的温度期货能有经典理论中的“价格发现“功能?大家不把夏天的温度炒到比太阳系最热的金星还高绝不罢休,不把冬季合约的价格打到绝对零度也是不会甘心的。教会我们“放杠杆”原理的鼻祖阿基米德坚定地认为:“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要是给阿基米德几个杠杆来做我们的天气期货,他会亏掉全宇宙的类地行星。